2013年6月11日

一顆粽子萬種情懷

端午節之歌 (歡喜台灣節系列) Dragon Boat Festival

一顆粽子萬種情懷 … 轉載自2013/6/10 人間福報, 作者:東籬主人.

1540-1 粽子的歷史十分悠久,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。「粽」字本作「」,《說文新附‧米部》裡說:「,蘆葉裹米也。從米,聲。」這個字看起來很古怪,《說文解字‧冬部》裡對它也有解釋:「,斂足也。」意思是指鳥飛時收斂腳爪。當然,還有另外兩重意思,一是指小樹枝,一是指古書上的一種草。


這樣一拆解,的意思就很明確了,它是米做的,而且是用草或枝條狀的東西捆紮起來。「」寫起來太麻煩,古人也講效率,把它簡化為「粽」。


粽子還有個古名叫「角黍」,出自晉代周處的《風土記》。古人用菰葉(茭白葉)包黍米成牛角狀,稱角黍。這種包粽子的方法今天還能看到。黍也叫稷、糜子,北方俗謂黃米。我們看電視劇,劇裡皇帝、大臣動輒說「江山社稷」,稷就指的是黍。關於粽子的起源,人們都以為源自南方,或紀念屈原,或紀念伍子胥。但角黍這個名字暴露了粽子可能不單是源自南方,而是南北共有的一種飲食習俗。


作為端午節的吉祥物,粽子在中國古典文化裡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。在眾多吟詠端午的詩詞裡,粽子常被詩人提及,大致唐人稱粽,宋人稱角黍。


像唐玄宗詩曰:「四時花竟巧,九子粽爭新」;元稹則說:「彩縷碧筠粽,香粳白玉團」。


宋詞裡提到角黍的很多,像楊無咎的「角黍包金,草蒲泛玉,風物依然荊楚」;黃裳的「角黍包金,香蒲切玉,是處玳筵羅列」;陳義的「包中香數分邊角,彩絲剪就絨索」;劉克莊的「誰信騷魂千載後,波底垂涎角黍」;万俟詠的「香蘆結黍趁天中」。


古典小說裡的粽子又如何呢?

端午節艾草 《警世通言》裡兩次說到粽子:︿陳可常端陽仙化﹀裡,宋高宗母舅吳七郡王端午去靈隱寺送粽子齋僧,令兩個和尚做粽子詩,發現陳可常(即陳義)詩才敏捷,小說裡陳可常不單寫粽子詩,還寫了首粽子詞,與粽子結緣深厚哩;︿況太守斷死孩兒﹀裡支助請得貴吃酒,下酒菜就是粽子。可見宋元之際民間端午吃粽已十分普遍!


《水滸》第十三回梁中書與蔡夫人一起家宴過端午節,有詞云:「角黍堆銀,美女高擎青玉案」,看來富貴之家對粽子也是很鍾愛呢!


《西遊記》裡粽子成了「出口創匯產品」。第六十九回朱紫國國王被妖精所嚇,把粽子「凝滯在內」,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,落下病根。多虧行者醫術高超,將糯米飯塊排出,才救了國王一命。


《紅樓夢》三十一回黛玉調侃寶玉、襲人和晴雯道:「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?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?」一句話逗樂了寶玉和襲人,化解了怡紅院危機,粽子功不可沒矣。IQ008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