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常感謝人間福報! 本文轉載人間福報! 作者:常書偵
端午節與春節、中秋節並稱中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。古往今來,文人墨客不但為端午節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,還留下了許多趣味濃厚的端午聯,成為對聯文化中俏麗的一支。今舉古人數例:
有陳姓、李姓才子,常作對互娛。一年端午節,兩人路過一湖畔,陳才子吟道:「日光端午,清明水底見重陽。」李才子很快回對:「天氣大寒,霜降屋簷成小雪。」上聯巧嵌「端午」、「清明」、「重陽」三個節日名;下聯巧嵌「大寒」、「霜降」、「小雪」三個節氣名。以天寒對日暖,順理成章、情趣盎然。
有一少年,才學過人,一年端午節前應童子試、重陽節後應鄉試,全順利通過,便有一人撰聯祝賀:「端午以前,猶是夫人自稱曰;重陽而後,居然君子不以言。」看上去該聯文意不全,其實不然,上聯後半句引用了《論語‧季氏》中的「夫人自稱曰童子」,隱去「童子」二字;下聯後半句出自《論語‧衛靈公》中的「君子不以言舉人」,隱去了「舉人」二字。這樣,就明白此聯的內容是:端午前你還是童生,重陽節後,你便成了舉人。看似信手拈來,實則功力深厚。明太祖朱元璋擅長對聯,一年端午,他賜宴群臣,曾聞大臣沈應才氣出眾,便想考一考他,舉盞之間出一上聯:「端門北,午門南,朝廷賜宴於端午。」隨後命沈應對出下聯。「端門」、「午門」均指南京故宮的門名。而「端門北」中的「端」和「午門南」中的「午」合在一起,恰巧為「朝廷賜宴於端午」中的「端午」。
要續下聯有一定難度。但沈應沉著應對:「春榜先,秋榜後,科場取士在春秋。」明代時,「春榜」,也叫甲榜,甲榜取進士;「秋榜」,亦稱乙榜,乙榜取舉人。下聯以「春秋」兩榜,對上聯「端午」兩門;同時「春」、「秋」合成「春秋」為書名,與上聯「端」、「午」合成「端午」成節名相對應。太祖見沈應對出全不費工夫,賜酒一杯,令群臣大羨。
清代才子李調元,一年端午回家,一進家門便聞到濃濃粽香,不待思索逕入廚房從鍋中拿出粽子,剝開剛要入口,竟被三嫂攔住,出了一上聯:「五月五日五弟廚房討粽子。」上聯連用三個「五」字,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那個討飯的「討」字,含有明顯的譏笑之意。
李調元一聽很生氣,正要離去,三嫂又指著盆中的餈粑說:「這餈粑是我昨晚舂米舂到三更做成的,如果對不出下聯,粽子和餈粑都不許吃。」李調元聽了,靈機一動,下聯順嘴而出:「三更三點三嫂簷下偷餈粑。」該聯字字對仗工整,且用「偷」字報了「討」字之仇。
三嫂深感欽佩,但因小叔子用了那個「偷」字,便裝出一臉的不高興;李調元也覺得對嫂子失敬,連忙道歉,嫂子一笑, 將上聯更換一字:「五月五日五弟廚房吃粽子。」李調元隨之也將下聯改動一字:「三更三點三嫂簷下舂餈粑。」
清朝才子何淡如擅長寫趣聯,一年端午節,湖南某地龍船比賽,特邀何淡如到現場作聯,以增氣氛。何淡如寫下一個「扒」字,然後問大家,下一個字寫啥,有人想難一難他,就說還寫「扒」,就這樣一問一答、一來一去,一直寫了九個「扒」字。此時,何淡如笑問圍觀的人群:「扒夠了沒有?」大家應道:「扒夠了!」何淡如龍飛鳳舞繼續寫道:「扒到龍門三級浪。」
接著,何淡如刷刷刷又寫出九個「唱」字,然後又寫道:「唱出仙姬七姐詞」。頓時,掌聲、叫好聲迭起。這副妙聯將賽龍舟的氣氛、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,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