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10日

台灣之美系列報導 - 尋訪台灣阿凡達--太巴塑部落格 女人當家

一行人參觀太巴塱文史工作室。【本文轉載來自人間福報】
花蓮、台東不僅有保存完整的原住民文化,更有未遭過度開發而存留原貌的山林美景。最近參加了綠生活休閒發展協會舉辦的花東原鄉之旅,只覺整個行程滿眼皆是看不完的綠.綠.綠,新鮮的氧氣布滿了雙肺,還沐浴在台東巒山部落彷如阿凡達電影場景的蓊鬱森林中……

太巴塱部落 女人當家

周五晚上搭乘往花蓮的火車,很快就到達夜宿的旅店養精蓄銳,夢中巴望著清晨趕快到來,好驅車前往花蓮最大的原住民村落太巴塱(Tapalong)。

太巴塱是阿美族原住民聚集地,導遊告訴我們:這裡又稱「女人部落」,原因是阿美族是母系社會,所以部落中的「卡其他安」(負責部落行政、司法與土地支配,並主持部落重要會議)一職,只能由女性擔當。

祖柱已成國家寶藏

走進部落,一眼就看到立碑及圖騰,接著去參觀豐年季祭祀場地。

一九三五年日治時期,太巴塱當地的卡其他安祖祠曾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古蹟。一九五八年,這棟祖祠遭颱風摧毀,中研院教授劉武雄便將七件木雕屋柱帶回民族研究所保存,如今這些雕刻圖紋木柱已成為國家級收藏文物。

光復鄉太巴塱部落族人何財源後來發起集資重建祖祠,並與族人透過中研院協助複製祖柱,同時多次期望祖柱回歸部落,期與文化緊密相連,但學者考慮到部落缺乏妥善保存文物的技術,至今該祖柱仍保存於中研院。

手作編織花紋精美

雖然如今看到的圖騰、木柱已非真品,但走在太巴塱幽靜的街道上,路旁花草開得燦爛耀眼,遠遠仰望結實累累的波羅蜜樹,高掛在樹枝上,屋前,正在編織的婦女,巧手編出充滿生命力的圖案花紋,小小的村落顯得單純而幸福!

一位瞇著眼的婆婆Ina坐在屋簷下,注視著從部落口漫步走入參觀的我們,露出友善的笑容。同行的友人突然驚呼:「是百香果嗎?好大一顆!」只見一矮屋旁擺著足足有兩個拳頭大的巨型百香果,碧綠又壯觀,友人說:可能是因為此地沒有人車廢氣打擾,所以長出來的一草一木、一花一果,完全吸納了土地的滋養,才會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壯碩。

傳統用具至今仍在

部落裡有位周老師,喜歡收藏前人留下的各種老東西,竹藤編的捕魚用具、木製農具……等,見證阿美族人生活的點滴。

更令人感動的是,太巴塱人至今仍遵循祖先的方式蓋房子,周老師還特別用稻草及竹子,一根根黏貼做成阿美族的傳統屋舍小模型,手工之精細令人讚歎,大家忍不住輕輕觸摸,深怕一個用力毀了這個藝術作品。

阿美族屋取材自然

接著參訪當地某一家族的實體族屋。阿美族傳統房屋,大量取材自大自然,屋頂以稻草厚厚鋪蓋一層(因稻草保存不易,據說每五年就要更換一次),屋牆則以抗折性強的箭竹編成或以竹為牆;樑柱以木頭卡榫銜接搭起,不用一根鐵釘;地板則用傳統工法,將老藤一根根綑綁後鋪平,屋內有一張黃藤編製成的大床,一家人起居就在其上 。

我們前往的那天,屋外雖然艷陽高照,奇的是屋內卻涼爽無比,據說阿美族房屋夏天涼爽,冬天只要再鋪上一層厚厚的獸皮就夠暖了,真是充滿古人智慧的傳統綠建築。

木雕作品饒富特色

位於村落一隅的太巴塱小學,從校長、老師到學生,九成以上為阿美族原住民,在校方刻意維護下,大力推廣木雕教育,校園內處處可見富傳統特色的木雕作品,許多都是太巴塱孩子們從長老口述中重尋祖先神話、生活圖像,再從中尋找素材所創作出來的。

中午在太巴塱吃原住民風味餐「燃燒吧火鳥」,意指經過按摩的全雞,用四方鐵桶蓋上,四邊鋪稻草,點上一把火再慢慢補上層層稻草,猛火燃燒七分鐘後,再燜個十分鐘,完美的黃金烤土雞就可上桌。接著再以吃手扒雞的方式,配著遠處一片片綠油油稻田,絲毫不覺衝突地體驗一次難得的部落大餐。

樂器表演保存原音

據說,如果季節對的話,太巴塱部落最負盛名的農產是箭筍,紅黑糯米、稻米等產業也具特色,附近還擁有豐富的溼地生態,可惜因為行程之故,無緣就近深入探訪。

午餐後稍事休息,接著欣賞嘎亙樂團傳統樂器表演。團長說,為保留阿美族傳統樂器,他常上山砍伐各式竹子,再根據部落耆老的解說,製作成不同造型的鼓,據說,如今已找回三十六種樂器。

天賦音感需要鼓勵

當天的節目中,最小的表演者是一位六歲的女孩,小朋友純真的歌聲及天生的節奏感,堪稱是上天給予的天賦禮物,讓大家聆聽後都感動不已。

但據說,大多數旅客到太巴塱常只是路過參觀,並不一定預約觀賞表演,所以他們的表演機會並不算多。其實,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表演,留給我們的卻是大大的感動,所以如果時間許可,真的期望觀光客的腳步,可以在此暫停小歇觀賞表演,多給原住民朋友一些掌聲。